尼克松干预降息与美元脱钩的长期影响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包括施压美联储降息和中止美元与黄金的直接挂钩(即“尼克松冲击”),这些举措带来了深远的经济影响。本文将从股票市场、房价走势以及通胀/失业/美元汇率三个方面,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滞涨、沃尔克收紧货币等历史事件,分析这一系列政策的长期后果。

历史时间线:1971年后的关键事件

  • 1971年8月:尼克松实施“尼克松冲击”,冻结工资物价并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实质上失效。尼克松同时私下敦促美联储主席伯恩斯放松银根,以刺激经济迎接选举。美联储随即下调贴现率至4.75%,开启宽松货币。
  • 1972年:宽松政策带动经济短暂繁荣,但埋下通胀隐患。1973年初,美国股市达到高点,道指市盈率接近19倍,而当时“漂亮50”股票泡沫更甚。但1973年3月主要国家放弃固定汇率,美元再次贬值;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油价飙升,加剧通胀。
  • 1973–1974年股灾:各国股指从1973年初急转直下,至1974年底普遍腰斩。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74年12月跌至577点,较峰值跌去45%以上。英国FT30指数暴跌73%,于1975年1月触底。西德股市跌幅略小但同样深重,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和高通胀并存的“滞胀”。
  • 1975年:美国通胀率仍高达6.7%,失业率攀升至9%左右,经济停滞伴随高物价。英国通胀更在1975年飙至25%,凸显滞胀困境。
  •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再度引发通胀升温。此时美国CPI同比涨幅重新接近10%以上。保罗·沃尔克于1979年8月出任美联储主席,宣誓遏制通胀为首要目标。10月沃尔克果断提高利率并实施货币紧缩。
  • 1980年:美联储连续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一度冲上20%,经济压力骤增。1980年3月美国通胀率达11.6%(CPI接近15%)的峰值。同月黄金价格攀至每盎司850美元的历史高点——相比1971年的35美元已上涨逾20倍。投资者涌入黄金以对冲通胀和地缘危机(如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朗革命等)。
  • 1981–1982年:沃尔克严厉紧缩政策引发严重衰退,美国失业率在1982年末达到10.8%的战后新高。但随之通胀率快速下行:1982年初降至6%左右,1983年进一步降至3–4%,回归稳定水平。美国在付出高失业代价后终于终结了持续十多年的高通胀局面。
  • 1985年:经过沃尔克时期的高利率政策,美元对主要货币在1980–85年大幅升值约48%。过强的美元削弱了美国产业竞争力,促使美欧日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协调压低美元汇率。此举稳定了汇率,也标志着美国通胀和经济进入“大缓和”时期。

1970年代美国股市长期低迷:道琼斯指数在1966–1982年间陷入横盘区间,经历1973–74年熊市后长期未创新高。图中可见道指在约600–1000点之间反复波动,扣除通胀实际价值缩水。

美国与欧洲股市:滞胀阴霾与牛市滞后

尼克松政府干预美联储放水的后果之一,是1970年代全球股市陷入动荡和停滞。宽松政策酿成的高通胀环境对股票估值极为不利:美国股市在1970年代几乎没有实质增长,道指和标普500指数长期在低位徘徊。道指早在1966年便触及近千点,但此后 17年间未再有实质性突破,1966–1982年的年化回报几乎为零。特别是1973–1974年,受美元贬值和石油危机冲击,美股经历二战后最严重的熊市之一——道指从1973年初高点约1050点暴跌至1974年末的577点,跌幅达**45%**以上,标普500指数同样腰斩。经过此番重挫,美股 名义指数直到1980年代初才收复1973年的高点,若计入通胀则迟至1990年代才恢复元气。正如分析所指出:“70年代道指长期困在窄幅区间,经济和股市一起停滞不前”。高通胀和政策反复(时紧时松的货币策略)导致投资者信心低迷,股市波动剧烈但缺乏方向。

欧洲股市亦未能幸免于滞胀风暴。英国股市在1973–74年遭受重创,伦敦FT30指数暴跌逾70%,从1972年的高位崩落,到1975年1月触及谷底。虽然1975年租金管制解除后英国股市一度报复性反弹150%,但通胀高企(1975年英国CPI达25%)使经济陷入滞胀。西德股市(相当于后来的DAX指数)跌幅略小于英美,但复苏速度相对较快——其主要股指到1985年才重新回到1973年的水平。英国直到1987年才完全收复失地,却又遭遇当年10月的全球股灾回落。美国市场则更晚,在1993年8月道指才真正持续站上1973年峰值(扣除通胀影响)。可见,1970年代的政策失误引发的股市“失去的十年”在不同经济体均有体现:高通胀侵蚀了股票的实际收益,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唯有待通胀受控后才出现。

进入1980年代后,随着沃尔克强力遏制通胀成功,全球资本市场环境显著改善。通胀回落意味着利率下降和企业盈利稳定,支撑股票估值上升。美国在1982年中摆脱衰退后开启了一轮长达17年的大牛市,年均回报超15%。道指从1982年的约800点一路攀升,至1999年末突破11000点,累计涨幅超过10倍,结束了滞胀时期的沉寂。欧洲主要股指亦在80年代中后期刷新历史新高。例如德国DAX指数(1988年正式编制)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高速上扬;英国FTSE100指数自1984年推出后也反映出与美股同步的强劲涨势。当然,此后的股市繁荣有多重因素驱动,但若没有70年代末痛苦的政策纠偏(尤其美联储重建反通胀信誉),这种长期牛市格局恐难以出现。

美国房价:长期加速上涨与资产泡沫

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联储不再受黄金储备约束,可以更自由地调节货币供给。这种信用扩张环境在短期助长通胀,长期则推高资产价格,其中房地产市场就是典型例证。1970年代高通胀时期,美国房价名义上大幅上涨,但由于通胀和利率飙升,实际房价涨幅相对温和。然而,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通胀受控和利率回落,房地产逐渐显现加速上涨的态势。过去五十年美国房价涨幅远超通胀:自1970年以来房价上升了1608%,而总体物价(CPI)上涨约644%。换言之,房价增速比通胀高出约2.5倍,显示房地产取得了明显的实质升值。尤其21世纪以来,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全球过剩流动性涌入,引发房产价格飙涨并累积泡沫风险。

美国房价指数(1970–2024年)名义值(红)与经通胀调整值(蓝)的对比。可见2000年前房价实值涨幅相对平稳,而2000年代初超低利率和信贷宽松推动名义房价迅猛上升,实质房价也显著偏离长期趋势,2007年泡沫破灭后出现调整。近年疫情时期房价再度大涨,使名义房价与实际价值的差距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1998–2006年间美国平均房价翻了一倍以上,为有记录以来最快涨幅。这一时期正值美联储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裂后大幅降息并长期维持低利率。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在2002–2004年的低利率和随后渐进加息的做法助长了房市过热。低借贷成本叠加金融创新(次级贷证券化等),使更多居民能够获得房贷,住房需求被过度透支,结果房价远超基本面。这一房地产繁荣最终以资产泡沫的形式体现:到2005–2006年,全美房价与租金、收入等指标严重背离,房市出现投机过热迹象。当时房价与通胀的背离尤为明显——名义房价指数直线上升,而实际房价涨幅也创下历史之最。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房价随之从顶峰急跌超过20%,证明此前上涨含有明显泡沫成分。

从更长远看,美元脱钩后的信用货币时代,美联储可以在经济低迷时大幅放松银根刺激需求,却也增加了资产价格波动幅度。1970年代的房价上涨很大程度上是通胀因素推动的“被动上涨”,而2000年代的上涨则更多体现为宽松货币环境下的资产通胀。在金本位约束解除后,美国房市经历了更显著的周期:既有大涨亦有大跌。总的来说,长期低利率和充裕流动性使房价呈现加速上行的趋势,并在21世纪形成了史无前例的房地产泡沫。这印证了尼克松时代开启的货币政策新范式——在短期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为日后金融泡沫埋下伏笔。

通胀、失业与美元:剧烈震荡后的重塑

尼克松干预美联储降息以及美元脱钩,直接引爆了美国战后最严重的一段通胀时期。“大通胀”横跨1965–1982年,核心阶段正是尼克松措施出台后的1970年代。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越战支出、社保开支增长)叠加石油危机,推动美国CPI年涨幅从1960年代末的不足5%一路攀升:1973年通胀率达9.6%,1974年高达11.8%。尽管1975年经济衰退令通胀暂时回落,但仍保持在6–7%的高位,远超1960年代水平。总体而言,1971–1974年的货币扩张催生了一个通胀繁荣-紧缩衰退的循环:先是政策刺激下经济过热、物价飞涨,随后美联储被迫在1973年底转向紧缩以遏制通胀,结果触发1974–75年衰退,但通胀压力并未根除。到了1979年,第二轮石油危机使通胀再次失控,1979–1980年美国通胀率冲上两位数(1980年CPI同比接近14-15%)。“滞胀”成为这一时代的写照:高通胀伴随高失业和低增长,使传统凯恩斯政策失灵。

严峻的局势倒逼政策大转折。沃尔克主导的美联储自1979年底起大幅收紧货币,采取**“休克疗法”抑制通胀预期。随着联邦基金利率飙升至20%、信用环境急剧收紧,通胀率很快见顶回落:1981年起物价涨幅一路下行,至1983年已降至3–4%的区间。这一过程伴随了1980年和1981–82年两次经济衰退**,特别是1982年失业率达到10.8%的历史峰值。高失业和企业倒闭是治理通胀付出的惨痛代价,但最终换来了长期物价稳定。沃尔克的成功举措重塑了美联储的公信力,奠定此后几十年低通胀、稳健增长的基础。美国经济自1983年起进入长达20年的低通胀扩张(所谓“大缓和”时期),通胀率在1990年代稳定于2–3%的目标水平附近。这标志着尼克松时期失去的价格稳定终于得以恢复。

美元汇率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剧烈的震荡和再平衡。金本位瓦解后,美元不再享有固定锚定,开始自由浮动。在1970年代通胀飙升阶段,美元对主要货币普遍贬值:例如1977–1978年间美元对西德马克、日元等严重走弱,美国贸易伙伴对美元大量抛售,直到1978年美财政部甚至出手干预稳定美元。但总体看,1970年代后期美元的外汇价值显著缩水——据统计,1976年底到1979年美元对主要货币指数下跌了约12%。另一方面,美元对黄金的“价格”更是直观地反映了美元购买力的滑落:黄金从每盎司35美元的旧平价一路攀升,在1974年突破180美元,1980年初达到了850美元的高峰。这一超过20倍的涨幅凸显美元在高通胀下的剧烈贬值和市场对法定货币的不信任。

美国“伟大通胀”时期的物价走势(CPI年变动%,灰色区域为1965–1982年)。可见通胀率在1970年代两度攀升:1974年达到约12%,1980年接近15%。1980年后沃尔克紧缩使通胀快速下降,到1983年回落到5%以下。

不过,进入198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后,美元汇率亦出现逆转。沃尔克时期的高利率吸引全球资本流入美元资产,美元从1980年开始强势升值。在1980–1985年间,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累计升值将近50%。这一空前的美元升值虽然有助于抑制进口通胀,但也导致美国出口竞争力受损、贸易逆差扩大。1985年美国联合西德、日本等签署广场协议,共同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有序贬值。协议签署后美元应声下跌,两年内对日元、马克贬值约25%,美国贸易失衡有所缓解。可以说,1971年美元脱钩带来的汇率自主波动,在80年代通过国际协调达到了新的均衡:美元告别此前人为固定的高估值,在市场调节和政策干预下回归相对稳定的区间。此后,美国进入低通胀时代,美元汇率总体上较为平稳,再未出现类似70年代那种因国内政策失控而引发的极端崩盘或暴涨。

综上所述,尼克松干预美联储降息及放弃金本位的政策,在长期内深刻改变了经济运行轨迹。短期看,这些举措避免了当时的衰退并助力了总统连任,但其后遗症是通胀失控和经济停滞,迫使80年代以高失业换取低通胀的痛苦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震荡低迷,直至通胀受压制后才迎来新的繁荣;美国房价在信用货币时代总体大幅攀升,反映出资产价格膨胀和周期波动加剧;通胀率则从峰值回归稳定,美元汇率也重新寻得均衡。历史表明,货币政策独立和物价稳定对于经济健康至关重要。尼克松时代的教训促使美联储在此后更加重视通胀治理与自身独立性,以避免重演“政治周期”干预导致的繁荣-崩溃循环。这一连串事件及其因果链条,串联起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的经济演变,对后世的政策制定者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参考资料:

  1. Abrams, B. A. (2006). How Richard Nixon Pressured Arthur Burns: Evidence from the Nixon Tap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4), 177–188.
  2. 1973–1974 Stock Market Crash. (2023, July). Wikipedia.
  3. Volcker’s Announcement of Anti-Inflation Measures. (2013).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4. The Great Inflation. (2013).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5. Nixon shock. (2023, Oct). Wikipedia.
  6. Housing Prices vs. Inflation: Why Millennials Can’t Afford Homes. (2023). AnytimeEstimate.
  7. Weinberg, J. (2013). The Great Recession and Its Aftermath.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8. Burnick, M. (2022). 1970s Flashback: History Is Starting to Rhyme. Nasdaq/TradeSmith.
  9. Plaza Accord. (2023). Investopedi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